-
【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科普周】“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老年髋部骨…已有人浏览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2021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高达1.9064亿,占人口总数的13.5%,这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在临床医学领域,疾病谱的变迁也随之而来。骨科医生需要面对愈来愈多的肌肉骨骼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例如髋/膝关节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但对于老年患者及家庭影响更大的,是另外一大类骨科疾病—骨折。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肌肉骨骼系统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就导致老年人易跌倒,跌倒后易发生骨折。这种类型的骨折,在临床上通常称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脆性骨折。它与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质疏松密切相关,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比较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胸腰椎、髋部、腕部、肩部等。其中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的威胁最大。据统计,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约50%需要辅助才能步行,约25%需要长期护理,而一年内死亡率更是高达20%-30%。所以老年人的髋部骨折曾被人们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01.如何诊断? 如果老年人跌倒…
2021-10-02 查看详情信息 -
【积医科普】发热后,教您如何正确就诊已有人浏览
“大夫,我发热了,不会是新冠吧?”“我的同事发热了,我需要查个核酸吗?”“像我这种情况需要隔离不?”……诸如此类,这是当下感染科医生在接诊患者中,最容易被提及的一些问题,在人们心目中一旦发热似乎离新冠就近在咫尺,甚至谈“热”色变。自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以来,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发热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身边的一些老年朋友,像对待血压、血糖一样每日监测体温。处于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一旦出现发热,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呢?01梳理行动轨迹 所谓发热,无论是用最普通的水银体温计,还是用各种高科技测温仪器,当腋下温度大于等于37.3℃时就证明发热了。意识到发热后,千万不要紧张、恐慌,先梳理一下自己近期的行动轨迹,也就是政府部门提及的流行病学史,看看近期是否去过有新增病例报道的街道、小区、商场等公共场所,是否接触过有从新增病例地区回来的人,是否和报道的新增病例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如果都没有,可以暂时长舒一口气。 02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接下来,慢慢感受自己从头到脚的症状,比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咽痛、…
2021-09-13 查看详情信息 -
【积医科普】怎样预防胰腺癌已有人浏览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因出现症状就诊时大多数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即使是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也不到10%。针对这种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的肿瘤,预防的意义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戒烟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吸烟已经成为胰腺癌的首要病因。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长期吸烟不仅肺癌的发生显著增加,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也会明显增加。减少酒精摄入长期大量饮酒除了容易诱发胰腺炎以外,对于胰腺癌的发生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嗜酒者戒酒,尽量减少酒精的摄入。低脂饮食已有数据显示高脂饮食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提倡采取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具体来说就是少吃油腻食物,适当多吃蔬菜、粗粮。低糖低脂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几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积极的低糖饮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有利于预防胰腺癌。积极治疗胰管结石胰管结石长期存在会引起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或导致慢性胰腺炎,引起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胰管结石本身反复刺激胰管上皮也容易诱发癌变。因此…
2021-11-05 查看详情信息 -
【积医科普】年纪轻轻突然瘫痪失明?这种疾病最怕复发已有人浏览
小王32岁,突然下肢瘫痪了,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不料过两年又突然视力下降失明…… 原来小王被确诊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简称NMOSD),这是一种罕见的、高复发、高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总患病率为1.82/10万,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之中。 NMOSD常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累及视神经则可出现视力下降、眼球转动疼痛、视野缺损、色觉丧失甚至永久失明。若累及脊髓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实际上不仅仅对视神经和脊髓有影响,还会影响大脑。患者经常因为视力突然下降,身体麻木瘫痪,或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等症状,来到医院就诊。NMOSD通常起病急,进展迅速,好发于30—40岁的青壮年,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9倍,这个疾病具有高度复发和致残的特点,约有60%的患者在一年内复发,90%的患者在三年内复发。患者残疾程度随复发次数增加而加重,多数患者会遗留有视力障碍,还有的患者遗留肢体功能障碍,不能走路,需要依靠轮椅生活。脊髓损害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功能障碍。因此如何预防复发成为临床最大的挑…
2021-11-04 查看详情信息 -
【积医科普】眼化学伤不容小觑已有人浏览
01.什么是眼化学伤?眼化学伤是指因化学物质引起的眼部损伤,是一种较严重的眼部急症。临床表现上可以仅有轻度的眼部刺激症状(如眼红、流泪、疼痛)而不残留后遗症;严重者可导致眼深部组织坏死、形成瘢痕、粘连从而影响眼部外观及视力;更重者可导致全眼球炎症、继发青光眼,最终可至完全失明及眼球萎缩。造成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化学物质的种类、浓度、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面积、温度、作用压力等。02.引起的化学物质有哪些? 化学物质主要分酸性和碱性两种。除了工业用途的强酸和强碱,在平时生活、工作中常见的酸性物质有马桶清洁剂、部分杀虫剂;常见的碱性物质有84消毒液、洗衣粉、食品干燥剂等。03.哪种化学物质损伤更严重呢?酸性物质接触眼部组织时会使组织蛋白凝固,向眼内渗入慢、病变边缘较清晰,病变一般为非进行性,仅发生在接触部位,常在受伤数小时内就可判断之后的恢复情况。而碱性物质接触眼部组织后会溶解脂肪和组织蛋白,向眼内渗入快、有较强的穿透力,从而影响碱性物质未直接接触的周围组织,病变损伤呈进行性进展。 因此,总体来说碱烧伤较…
2021-10-26 查看详情信息 -
【积医科普】脑梗死的防治已有人浏览
脑梗死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脑血管病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脑卒中也是成人首要的致残疾病,约2/3幸存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梗死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以动脉分叉处多见。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在以下症状突然出现时应考虑脑梗死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意识障碍脑梗死是急症,患者发病后是否及时送达医院并获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能否达到最好救治效果的关键,因此对脑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超早期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2021-10-25 查看详情信息